首页 > 酒店新闻 > 酒店行业动态

K8·凯发(国际)官方网站|身价7亿的他,28年来不好好做生意,把钱全投到了400多套破旧的老房子

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4:20    次浏览

更多精彩内容,点击上方商界洞察关注我们来源:寻匠之美 望得见山,看得见水,才能,记得住乡愁。……古建筑收藏家蒙蒙烟雨,亭台楼阁。 秦同千撑着伞,站在复建好的,宅院里凝思。 “可能我前世木工活没做好,所以这一世,要继续整修老房子。”他开玩笑说。 28年来,他花费数亿元,收藏了400余套古宅。 为了让古宅复建,他又买地、找匠人,咨询专家。 眼看着古宅群落成,他说得回去做企业啦,没钱,谈什么情怀?秦同千主业做绿化工程,收藏“老东西”,是从1988年开始的。 那年在给居住上海的德国人,别墅里做绿化的时候,他发现那几个德国人家里,用的都是中式老家具,甚至连老式木头马桶,也拿来当摆设。 这让他突然意识到,中国“老东西”的意义,便开始疯狂的收集古家具。 从八扇清代花窗到屏风、门匾、踏床、圈椅、梳妆台……他经常成批购买,没几年就收了上万件。 90年的时候,他同时开始收古建筑。 第一栋是晚清民居,都快坍塌了,主人要拆掉盖新房。他用30万把民居买下,又花费大力气运了回来。 起初也只是想着收藏几套,等退休以后复建起来,自己做个园子,和老友聊聊天、喝喝茶,悠闲的养养老。 但收藏多了,越来越了解古宅之后,秦同千开始有了使命感。这些凝聚先人智慧的古建筑,应该传承下去,不能被随便拆掉。 他更卖力收藏古宅。一趟趟往安徽、浙江、江苏、江西,甚至是福建的乡下跑,四处搜寻古宅的线索。 只要有人告诉他,哪里有古宅的消息,他都会想尽办法,第一时间赶过去。 有年春节时收到消息,等不得过完年,大年初二他就离家跑了过去。当地的新年习俗,进门得吃4个白煮蛋。他一连跑了4家,吞掉16个。 多偏的地方他都去过,多高的山也爬过。一次在冰天雪地里,翻了两座山头,步行来回六个小时。 大多时候他还是一个人,通宵的开着车前去。路上顾不得休息,到地儿随便吃包泡面。 谈妥的古宅,一砖一瓦,一柱一椽,零散的拉回来。 一堆堆标记好,放在专门租的大仓库里。一堆就是一套古宅。 他不觉得累, 相反还觉得,是件“壮阔”的事情。“我觉得这个东西,我可以保护下来了,就很开心,浑身充满力量。” 到2005年,他已经收藏了,400多套古宅。 而这时候,古宅收藏开始风靡起来,转手卖到国外便可赚高价。也有人向他出十倍高价购买,但都被拒绝了。至今一件也没有转手过。 古宅的价格水涨船高,光一个石雕门楼,就花了118万。他有点吃不消,不得不放慢收购的脚步。 停下来之后,他开始思考,手头古宅的复建。 他决定打造成古宅群落,让人们到古宅中起居饮食。“想老房子活着就必须使用它,不然很容易就倒塌腐烂。” 复建的地方也不能随便找,万一过段时间又被拆掉。2008年,他花1亿多,在会稽山下买了块地。 这块地有山有水,自然风景秀丽。而且由于位置的原因,被规划或征拆的几率不大。古宅有望在这上面,永久保存下来。 为了最大限度,还原古宅的面貌,他找到,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,来帮忙指导。 阮仪三是知名的“古城卫士”,曾经的平遥、丽江等知名古城古镇,都是因为他的努力才得以保全。 但阮仪三一直强调“原址保护”,不赞成秦同千所做的“异地复建”。而且他知道的一些企业家做古建筑,只是建新旧掺杂的“明清文化园”,纯粹为赚钱盈利。 所以刚开始,阮仪三并不给秦同千好脸色。可秦同千一次次诚恳邀请,他终究是心软了下来,决定去看一下。 当时工程已经开建,几百位工人,在架子上复建古屋。 秦同千还专门组建了,古建修复团队。找来几百位,技艺精湛的工匠,一点点对他收藏的古宅零件,进行修复。 阮仪三看到这种情况后,被深深感动,直说秦同千“是个疯子”。之后二话不说,跑上跑下,认真地指出细节错误。 秦同千认真记下来,把错的一一拆除,重新去仓库配对。如果没有,就去市场搜罗,甚至找工匠重做。 为了一张黄花梨床,他从海南找到相同的木料,又高薪聘请老工匠,花费一年多的时间,才将其恢复原貌。虽然耗资不菲,但他觉得很值。 他对工匠十分尊敬。古建修复团队的工匠,多时四五百人,长期留聘的也有近百人。 管吃管住,按天发工资,最多的一人一天550,而且不限定完成时间,只要活做得精细。 他甚至还专门找来人,采访老工匠,帮他们出了一本,“古建保护实录”的书。 经过这几年的精益求精,会稽山麓已经复建起50栋古宅。 老式的白果厅、雕花楼、戏台等,成了餐厅、阅览室、咖啡厅…… 上海青浦区朱家角,秦同千收藏的最大古宅“五凤楼”,和一幢晚清戏台,也按照原样复建成功。 从兴趣开始,到给自己背负,这么大的使命,并将它坚持下来。 很多人佩服秦同千,也很多人误会他,但没有人了解,他承担的压力有多大。 他的主业还算成功。但是主业赚的家当,几乎全部被他投入到古宅里面。 从收藏到维护,再到修复,和最后的复建,至少花出了6、7亿。 他用身家换来的经验,给古建、古城的保护,提供了一个,引领性的启示。 越来越多人,开始关注,他28年来的所作所为。 中国社会对“老东西”的,轻视、丢弃,渐渐成为过去式。人们已经在反思和回归。 正如秦同千多年来,坚定不移地信念:“中国人一定会觉醒,中国的东西是好东西。”版权问题、投稿、爆料、商务合作请加微信/QQ:2881339635主编强烈推荐,3000万创业者最喜欢的微信号!老板日记ID:laobanriji先关注再说!每天分享老板创业、管理、经营的心得与感悟!还有老板那些你不知道的事……每一篇都有收获。主编极力推荐!↑↑↑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